1.見到很多明星
我們做活動,是經常邀約明星。但更多情況下,我們做的都是沒有明星出席的活動。
而且還有一點要認知的是,我們當中絕大多數慶典公司平時接到的案子,預算都不足以請明星,或者說大明星。所以請不要僅僅為了見一線明星們而成為一名活動策劃。
就算你有幸和明星一起參與活動,他可能不會像你想象的那么迷人。有些明星的要求會讓你的工作更加困難,有些明星會不喜歡商所以演態度不好,而有些人則會非常私隱,躲在他們的綠色房間里。所以,你以為能看到很多明星,其實大多情況你只能跟物料還有PPT打交道。
2.無限預算隨便玩
我們常常會羨慕那些動輒百萬千萬預算的活動,然而實際上,你將遇到的絕大多數case都是有限的預算,甚至有可能是10萬塊想請劉德華的那種。
所以通常來說,你那些天馬行空腦洞無限的創意往往都會被捉襟見肘的預算扼殺在搖籃中,你最關鍵的是要學會如何省錢,而不是如何花錢。這一點是普通慶典公司跟頂尖慶典公司最大的區別。
3.致富
在美國,平均每位活動策劃人的收入不到5萬美元。而前10%的平均收入約為7.8萬美元。聽上去是不是有種想去USA撈金的沖動?然而事實上沒那么簡單,至少無盡的加班是逃不了的。
而在國內,活動策劃普遍還拿著幾K的工資每月,一些入行幾年的老人才能拿到五位數。雖然我們接觸的案子都是幾十上百萬甚至千萬,我們接觸的客戶也都是行業標桿,然而我們的口袋卻始終干癟,so,想致富?太年輕~
4.出名
拿出紙筆,寫下你印象最深的活動案例,淘寶造物節?雪佛蘭探界者?OPPO R11發布會?背后的你知道幾個?布雷根茨藝術節700萬歐元的舞臺你知道是誰做的?這些公司的靈魂人物是哪幾個你知道么?仔細想想,現在還想著出名么?
慶典活動這個圈子,太多深藏功與名的牛比公司和大佬,因為低調,所以我們一無所知,就像一開始小弟壓根不知道造物節背后是由hofo、揚思、ACC聯合打造。細數一下這個PR行業的知名人士:曹秀華、劉希平、趙文權、李國威、李曦、景然等等,哪一個不是在這個行業浸淫多年的大佬,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在這里并不適用。實際上能夠參與一場知名的活動,往往都能讓我們開心很久,這是一種實在的成就感。
5.掌控欲
作為一個活動策劃,聽起來你可以控制一切,有一種創世主的感覺,親手打造一場精彩的活動,許多人都也是因為這樣才被吸引到這個行業。but,很快你就會發現,許多事情都超出了我們的控制范圍,比如天氣,比如客戶臨時取消活動,比如現場安全問題等等。
作為一個活動策劃,你不妨把自己看作是一名交響樂的指揮家,而有些特殊情況下,樂隊的演奏可能會不那么和諧。一個經驗豐富的活動策劃大佬知道他們能控制什么,以及他們能做什么,所以他們會有planA plan B乃至更多備用計劃
6.全世界各地去旅行
活動策劃的確可以在美麗的地點、有時在異國的地方策劃活動,出入都是各種五星級酒店,看上去逼格很高,至少在朋友圈看上去是這樣。然而我們并不會在活動現場面見客戶,活動進行的時候我們都有各自的任務,活動結束或許有點時間享受樂趣。但大多數情況我們都是急著奔赴下一個地點,或者回公司趕工作。
所以在路上,和旅行是兩碼事,雖然大多數的我們都是小飛俠,但我們真的只是飛來飛去,工作和旅行還是兩碼事,所以千萬別覺得這個工作很享受,那是錯覺。
7.使用最新的技術
市面上有很多非常酷的活動技術,但如果你想在每一個活動上都能使用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和投影地圖,你一定會失望的。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預算都支持這些酷酷的技術選項。即使有這樣做的人,有時客戶也不愿意接受新技術,或者說不適合觀眾。
因此,如果你只是想用上酷炫的黑科技,你可能需要換個職業。
總結
看到這里,如果你認為這篇文章是為了勸你不要做活動策劃,那你就錯了。對有創意有激情的人來說,活動策劃是一項令人激動的事業。不管你因為什么原因加入這個大家庭,或許你有過落差感,有過失望有過沮喪,但其實只要你能克服這7點心理,還能繼續享受這份工作,那么你一定能成功,做一個知名的慶典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