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北上》劇照。 本報記者 方非攝
黑暗中,一艘船被舞臺上的燈光點亮。沿著船與運河的線索,作家徐則臣摘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北上》落地“有聲”,萬字的磅礴想象由一臺音樂劇變得可見可聽。日前,走進北京藝術中心戲劇場時,音樂劇《北上》劇組正在進行最后的緊張排練。昨天,這部嶄新的作品與觀眾首次見面。
如今,音樂劇這一門類備受年輕人喜愛,但很長一段時間,它與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無緣”。年底,總建筑面積達.萬平方米、坐擁5座劇場的北京藝術中心對公眾開放,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發展新格局正式開啟,秉承差異化的運營理念,這座文化新地標越發緊密地與當今時代同頻共振。
“北京藝術中心主打‘現代性’,更多著眼于年輕觀眾和市場培養。”國家大劇院藝術中心運營管理部相關負責人李宵伊介紹,以音樂劇為例,緊隨首演劇目《北上》,從國慶假期至年底,俄羅斯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俄語巡演版、原版倫敦西區音樂劇《貓》等爆款作品將陸續登上北京藝術中心的舞臺。
還有許多關于劇院與城市的設想在這里探索前行:今年春天,音樂廳鎮廳之寶里格爾管風琴揭幕亮相,由此衍生的“天籟和鳴·北京藝術中心管風琴藝術周”全天候串聯起惠民演出、親子工作坊等各類活動,讓殿堂中的“煌煌大器”真正反哺城市、服務市民;夏天,森林劇場版莎翁經典《仲夏夜之夢》在北京藝術中心得天獨厚的綠心露天劇場上演,繁星下、夜風中,臺上臺下無間互動的戲劇體驗刷屏朋友圈,加場連演仍一票難求。即將到來的中秋夜,月升之際,露天劇場將再傳琴音……
憑借獨特定位、優質資源的疊加效應,北京藝術中心已迅速崛起為“演藝之都”東部的亮眼風景。據統計,至9月初,北京藝術中心已舉辦場演出、場藝術活動,累計接待總人數達.6萬人次。城市副中心的演藝事業被大力拉動,連臺好戲、名家大團以前所未有的頻率“空降”通州市民的家門口。
不久前,馬林斯基劇院濱海分院芭蕾舞團攜芭蕾舞劇《一千零一夜》到訪,繁復華麗的舞臺設計、精彩夢幻的舞蹈表演令人嘆為觀止。而在北京藝術中心采擷匯聚的星光里,這僅是其中一簇。去年,北京藝術中心尚在測試調整時,指揮大師瓦萊里·捷杰耶夫便執棒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率先登臺,此后,英國愛樂樂團、瑞士韋爾比耶音樂節管弦樂團、鋼琴巨匠魯道夫·布赫賓德、芭蕾巨星斯維特蘭娜·扎哈洛娃、俄羅斯亞歷山大紅旗歌舞團等接連亮相,共同托舉起大運河畔連通世界的演藝高地。
在持續呈現頂尖演出的同時,“以‘現代性’為錨點,北京藝術中心期待能為觀眾提供豐富多元的審美體驗。”李宵伊說。目前,北京藝術中心正在籌備推出高清視聽“第二現場”系列演出,屆時,各劇場將充分調動先進的場地和超高清錄制條件,鏈接國內外熱門演出,多機位、多景別、多角度實現實時轉播,打造與現場同步的第二視聽空間——科技的強勁賦能,一次次助力演藝行業突破上限。在北京藝術中心,“演藝+科技”還在見證并打開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