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日,在北京市順義區北小營鎮東烏雞村舉辦了“紅色益鏈 益企共建”生態農業紅色益鏈體建設啟動儀式。并同時進行“翰墨繪虹圖,奮進新征程”書畫展覽以及“新植樹節”活動。
活動嘉賓參加義務植樹并合影留念
到場的嘉賓包括:國家鄉村振興局范才正,原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梁宏局長,解放軍總參謀部陸航學院楊福林院長,北京市委辦公廳工會主席楊永君,北京市外聯辦劉明元,市政府研究室掛職宋莊村第一書記付聰聰,順義區北小營鎮東烏雞村黨支部書記許向東,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工會主席趙煒,全國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產品交流交易中心常務副主任辛士,中國技術市場協會農業農村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葛玉梅,中國公益法學研修中心執行主任鄭建東,青海省囊謙縣摩婆寺住持巴丁多杰,國家高級形意拳指導師、李氏內勁第四代非遺傳承人李軍,北京柏康公益基金會安然,北京柏康公益基金會為愛出發基金楊莉,北京四知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楊萬海,上金融投資公司申巖,北京思婉影業王文雅,虹海科技李蘭英等。
嘉賓參加植樹活動和奠基儀式
多名書畫家現場創作書畫作品
藏族歌手云措兒演唱紅色歌曲
東烏雞村黨支部書記許向東致辭
活動首先由東烏雞村黨支部書記許向東致辭,他詳細地介紹東烏雞村的文化歷史以及發展情況,特別指出近些年通過對村規民約的修撰,拓展鄉村治理的新模式,以“德治教化”成為鄉村“善治”和“振興”的重要基石。許向東對紅色益鏈體的未來發展寄予厚望,希望能夠通過建立黨建聯盟、社會組織、網格力量培育孵化平臺,培育“先鋒隊”,將治理隊伍和公益活動融入基層民生、群眾事務,要激發基層治理活力,探索一條“多元共治”的基層治理新模式。同時也希望通過“紅色益鏈體”平臺的搭建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把東烏雞村建設得更加美麗。
陳科宇介紹平臺建設規劃
生態農業紅色益鏈體運營總監陳科宇對平臺建設規劃進行了介紹。在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指出,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激勵政策,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平臺以“五社聯動”落地鄉村作為行動框架,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為目標,打造以黨建為引領,以社區(鄉村)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工作者為支撐、以社區志愿者為輔助、以社會慈善資源為補充的現代基層治理創新實踐模式。
“生態農業紅色益鏈體”是以黨建引領為核心,生態農業產業發展促進為基礎,以紅色產業孵化共享空間運營為方式,聚力打造“紅色益鏈 益企共建”產業鏈黨建品牌,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構建起“黨建+公益+產業”互融互促共同體。空間配套“紅色書院”、“休閑農業體驗中心”、“紅色產業展廳”、“紅色文化沙龍”、“紅色坐客廳”、“紅色直播間”、“紅色餐廳”、“休閑廣場”、“多功能會議廳”等。
后續平臺發展規劃將以完善配置、陣地共享、優化服務為建設重點,推動聚民心、聚資源、聚人氣。完善配置,確保空間場所功能布局和設施合理實用,對政府公共服務空間職能進行補充,因地制宜打造品牌化陣地功能分區,根據陣地條件、實際需求等情況,突出設立個性化、特色化服務場所。開放空間、敞開大門,更好地服務村民以及社會組織。陣地共享,確保活動常辦。整合資源,豐富內涵,常態化開展各類活動。推動“紅色創投”,通過群眾需求“點單”,社會組織“接單”,社會慈善資源補充模式,打造人性化公益服務。已引入多家平臺型組織“入鏈”,共享空間、資源、服務,先融再榮。優化服務,確保群眾常來。利用“紅色益鏈體”平臺優勢,發揮功能配套的專業服務陣地作用,孵化一批有代表性的黨建引領品牌活動和服務。面向村民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藝術輔導,老年大學課堂,普法、科普公益課堂,非遺養生公益課堂,農創項目孵化扶植,“村播”新媒體營銷培訓等。對外從4月份開始承接由中共北京市社會事業領域行業協會聯合委員會主辦的《第三屆北京新植樹節》活動。舉辦《我與春天“澆”個朋友》,兒童研學拓展活動。發起《認養一棵樹》公益計劃。定期開展鄉村文化藝術節,特色鄉村旅游體驗以及露營大會等活動。有效提升紅色益鏈體“人氣指數”,進一步增強群眾組織和社會號召力,助力鄉村振興和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